这里要说的,是“昆山寻情记”的新版。所谓“昆山寻情记”,是我去年夏天做的一件事,当时我在赶往昆山的火车上拉住目标工作对象滇南布衣老师做自我介绍,然后把他发展为微笑合作伙伴。后来找到红泥巴网站书商阿甲为微笑供书,悠然评论说这是“另一出‘昆山寻情记’”。所以我就把“破门而入”定义为“寻情记”式的工作方式。
blogger米勒同学是上海少儿出版社的工作人员,他为微笑图书室计划做了很多工作。但我总觉得,他抱着少儿社的金饭碗,却只限于目前的贡献,实在不能满足我的贪欲。所以某个春日的早上,我用短信去向他打听让少儿社为微笑捐书的可能性。
出版社有很多库存书,两年以后就作废,重新回收打浆,非常可惜。想要出版社捐书吗?只有找到社长,网上某个捐书论坛里有人这样说。我拉住米同学打听他们周社长的人品。听说是位女强人,感觉很有可操作性,不免跃跃欲试。米同学总觉得这事有不妥处,和我说周社长为人雷厉风行风行,哪有时间打理这些事情呢?
不理他的话了,只管打听周社长行踪。女,五十余岁,工作狂人,行事果断,因为太过繁忙,最佳拜访时间是午间(大家休息她不休)和四点半后(大家下班了她不走)。十一楼最里面的房间,有人问的话就说约好的。
大计已定。找了个良辰佳日出门去见周社长了。
四点三十准时到达。米勒这天不在他自己的办公室,我只能独自上到十一楼,先在楼梯口逗留片刻。发现有桩事大不妥——十一楼是行政楼层,基本上每个办公室一位总编之类的大人物,很少有乱七八糟的人在此逗留,我在走廊里来回穿行目标太大,兼彼时正当下班时刻,人多眼杂,我不如稍等片刻再出现吧。
转念间已经闪进楼道口的女厕所内,打开一扇门解起手来,完事后并不急着出门,静等人声散去。岂知这里只有两个厕坑,一位接一位的女士等在门口拉我的门,嘴里还说:“下班时间,怎么蹲这么长时间?”吓得我愈加不敢出声,只有用力扯厕纸了事。
在门里能做啥呢?除了拉厕纸拉出来玩以外,就是仔细考虑和周社长的见面事宜,越想心里越不安——怎么看怎么觉得自己是个骗子,尤其当我面对一个日理百机的社长时,怎么可能在几分钟内取得她的信任,并且说服她捐书呢?
这么想着,腿都软了。所以等到十五分钟后众人散尽,我出得厕所门来,在走廊徘徊时,勇气已经消失得一点儿没有,基本想当于普通人均水准了。说到这里插一句话,有人认为如果做的事是正义的,行事的人就会满怀勇气,根本是瞎说。我的经验是,如果你认为自己做的事必定失败,那你就完全没有勇气可言。
“找周社长吗?她出去开会了今天不回来。”当我在社长室门口伸手敲门时,一位中年男士从某屋伸头出来说。当时我的表情是如获重释,可以想象那男人惊讶的心情——我找不到想找的人,却象是拾得了大皮夹子。
这天回家,操完汗洗完澡,心情很是郁闷,坐在那里想了半天,觉得在厕所里的样子虽然丑,却逼得我面对一个现实——这样直接跑去找社长,大约是没有成功机会的。按图书组长白晶晶的话说,她是专职销售,最明白这里面成功的机率有多小。
我要把小概率变成大概率!于是上线拉到悠然,请她泡制一份给周社长的材料,里面回顾了微笑的工作,特别要求她提供更多数字来说明微笑的工作实绩(听Helen姐姐说的,对于真正职业化素养好的人,数字才是最有说服力的东西)。同时我又精心写了一封信,大意是对周社长为人的仰慕,和对她支持民间慈善事业的期望。
当我决定再次出山拜访周社长时,悠然和晶晶已经把我语无伦次的信加以修改,附以微笑的介绍一并寄出了。这天下午,和白晶晶同学在少儿社见面,同往拜访周社长。先期会晤了米勒同学,该同学一方面提供了社长在社办公的信息,一方面很阴暗地对我笑说:“她为人果断思路清晰,你会被扑杀的,而且是立扑杀!”
白晶晶同学在旁边“哦哟”了一声。其实她是销售出身,自然远比我清楚成功的可能有多小,所以米勒这句话对她的杀伤力是明显的。好在这天白晶晶同学从公司出来,身上山清水绿不说,还弄了双尖头高跟皮鞋穿穿。走起路来一板一眼,全世界人民都听得到职业妇女滴答滴答入场的声音。和我一身落拓打扮正好对应起来——同晶晶一起走进十一楼时,我底气很足,感觉自己衣着的特点是朴素而不是落拓。
周社长坐在三十几平米大的办公室里,左、右手各持一个电话机。看到我敲门进来,立刻问:“你是哪位?”
“我们是不速之客。”
“那你是哪位呢?”她坚定执着地问。
“微笑图书室前来拜访您。”
“啊,好,门外稍等,我接两个电话。”
我和白晶晶就倚在门上等,再有人来问,我们就不慌不忙地答:“等社长接电话。”
好了,社长把我们迎进门去······
先到这里吧。
评论 (2)
吊
由 小满 | 21, 2004 11:15
发表于 21, 2004 23:15
恩, 我没有什么尖头的,高跟的鞋. 你不是说了嘛,劳动人民的脚哪着得进那么样的鞋啊.
另,你忘了写我们暂别米勒时说的话"等着我们横尸下来吧!"说这句话时,是颇有慷慨就义之势的,至少我是,嘿嘿
由 jingjing | 21, 2004 11:45
发表于 21, 2004 23:45